手 机:15507343555
            
微 信:15507343551
地 址:湖南省衡阳市蒸湘区光辉街1号汇海国际大厦14楼
时间:2025-10-16 23:32:06
名誉侵权是指行为人因为故意或者过失对他人实施侮辱、诽谤等行为,致使他人名誉遭受损害。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名誉侵权:
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侮辱行为
- 侮辱是指故意以暴力、语言、文字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
- 例如,在公共场合对他人进行谩骂、羞辱,用暴力强制在他人身上涂抹污秽物等;通过网络发布恶毒、攻击性的文字对他人进行辱骂。
诽谤行为
-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散布某种虚假的事实,损害他人名誉。
- 比如,故意捏造并传播某人有贪污受贿行为的虚假事实;因疏忽大意没有核实信息,就传播某人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不实消息。
新闻报道严重失实
-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 例如,媒体报道某企业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实际上该企业的环保措施均符合国家标准,此报道就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该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
名誉受损
- 他人对受害人的社会评价降低是名誉侵权的重要损害后果。这种评价的降低通常是基于一般人的认知标准来判断。
- 比如,一个商人被恶意传播有欺诈行为后,合作伙伴对其产生不信任,导致商业信誉受损,交易机会减少。
精神损害
- 受害人可能会因为名誉受损而遭受精神痛苦,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 例如,一个公众人物被无端诽谤有不道德行为,可能会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出现精神上的困扰。
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即损害后果是由侵权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损害后果与侵权行为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则不构成名誉侵权。
- 例如,甲在网上诽谤乙有偷窃行为,之后乙在单位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工作也受到影响,这种人际关系和工作上的不良影响是由于甲的诽谤行为引发他人对乙的负面评价所导致的,存在因果关系。但如果乙本身工作能力不足导致工作失误,就不能将此失误归咎于甲的诽谤行为。
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故意
-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他人名誉损害的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 比如,甲为了报复乙,故意捏造乙的负面信息并四处传播,其主观故意明显。
过失
- 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造成他人名誉损害,但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 例如,记者在采访报道时没有对消息来源进行认真核实,就发布了可能损害他人名誉的内容,其主观上存在过失。